知識管理之基本心法
<基礎篇>

企業知識管理研究小組

前言

  本文的主要目的,在於提供讀者對於知識管理一個基礎的理論觀念,從「知識管理的定義」衍生出「組織實行知識管理的難處」,再由企業組織的角度切入,談到「知識企業與知識工作者的關係」、「知識企業的轉化」,最後以「知識管理能為企業帶來的效益」作結尾。期望讀者在閱讀後,對於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與理論架構有更為明確的認知。

知識管理的定義

 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,企業也逐漸認知「知識管理」的重要性,和過去的企業管理不同,比起財務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等議題,知識管理影響的層面更深更廣,甚至影響公司文化的形成。

  知識管理常被看作一種廣泛的代表性名詞,包括公司內的腦力激盪、正式會議、非正式的討論、簡報等等,各式各樣的資料收集和累積。而現今不論是學術上或是實務上,對於「知識管理」的定義均有其獨特的見解,並無統一的說法。然而根據我們在實務上的經驗輔以理論上的深入研究,
我們認為「知識管理應該是一種具有完整規劃的系統,能夠持續地、普遍地收集人類的智慧;同時,知識管理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」。不只是被動式地收集知識,而是進一步轉化企業文化,讓人們更注重「資訊的交換」;因為這種互動的、流動的資訊,才是知識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。

  資策會MIC 的研究報告也指出:知識管理可分為三種層次,第一層是
知識的保留,將組織內的知識文件化;第二層是知識的分享,利用良好的機制幫助知識在組織內流通,並產生互動;第三層是知識管理的極致,是員工吸收知識後,發現新的問題進而創造新知識。而根據GartnerGroup 研究,目前採用知識管理系統後,70% 的價值發揮在 Know-how 的分享,由此可知,知識管理最立即可見的效益是能促進知識的分享。

組織實行知識管理的難處

  人是組織的主要組成份子,知識在組織中的分享與互動更影響了知識所能發揮的最大價值。無論是留存知識、分享知識、創造知識,都和「人在組織中的行為」密不可分。也因此知識的特性與人性習習相關,十分難以管理,例如:

‥知識往往代表某種權力和優勢:員工常不願意分享他所獲得的工作經驗。這時鼓勵員工、提供誘因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‥知識是流動的:常隨著員工的離職或遺忘,會使得公司流失重要的資訊。這時建立適當的機制,幫助員工擷取隱性知識,是非常重要的。
‥知識的傳遞往往是停滯不動的:例如某樣產品在市場缺貨很久了,生產部門卻不知道這樣的情況。問題在於無法將相關資訊立即傳遞給需要知道的人。
‥知識是分散的:例如公司有分散在各地的工作團隊、分公司時,會使得團隊之間難以分享共同的資源。這時應建立一個有效的聯絡網路,讓不同的工作團隊間能掌握彼此的工作狀況,並能有效率地利用公司內部的知識。
‥知識是容易消失的:例如很多在討論中出現的可貴創意,如果沒有馬上記錄下來,往往就在不經意之間消失了。應該在靈光乍現時刻,馬上捕捉這些想法,並且進一步實現它。

  目前最為大眾所認同的知識管理系統,仍然環繞在「獲取、組織、恢復資訊」以及「資料開發、文件聚集、資料庫查詢」等概念,但這些觀念應用在現實企業運作的環境中,無疑是過於簡化知識管理的意涵。知識與人的因素緊密相連,而且知識管理是在一個非結構化、非系統化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。因此,在設計知識管理系統時,應考慮到人和社會的因素,以及「人」在創造知識、構成知識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,才能解開上述各種難題。

知識企業與知識工作者的關係

  管理大師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說過:「下一個社會的生產工具是知識,知識工作者會迅速成為最大的勞動團體,且成為創造財富的主力。每家企業的成敗、甚至存亡,將越來越靠知識勞動力的表現而定。」

  知識工作者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新產物,以往的醫生、律師、音樂家都是知識工作者很好的例子,但是以往知識工作者的模式只影響社會有限的層面。知識工作者在這個時代裡被給予了新的定位:
知識工作者不是勞工,而是資本家。知識工作者提供知識作為企業的生產工具,為企業創造利潤,一如傳統的資本家提供財務資源一樣,知識將對每一個企業的獲利模式發揮直接的影響。

  知識代表了知識工作者的權力、優勢以及競爭力,也因此知識工作者必須不斷進修以維持其資本。過去,學習一向在工作開始時停止;現在,對知識工作者而言,學習永遠不會停止。知識工作者會愈來愈重視企業所提供的學習環境,或是求助於正規的進修教育。

  而對於知識企業而言,知識只有存在於知識工作者身上時,才成為知識,也才具有生產力,因此知識企業必須重視資本的生產力、注重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。知識企業必須致力於提供知識工作者良好的工作環境,以維持其生產力;甚至是設法提供在職學習的機會,讓知識工作者不斷補充新的知識。再以消極面而言,企業也應設法避免因為知識工作者的流動,而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;
無論是採取「集中收集工作成果」,或是「擷取工作歷程」等方式,設法保留工作中顯性、隱性的知識,目的都在於避免知識不經意地流失,像水氣一樣蒸發得無影無蹤。

知識企業的轉化

GartnerGroup在1999年探討「知識管理對企業架構的衝擊(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)」時,分別就三種不同的層次進行討論,分別是:使用者界面層(User Interface Layer)、處理層(Process Layer)、資料層(Data Layer)


知識管理對企業架構的衝擊,GartnerGroup,意藍科技整理

‥資料層
在資料層方面,是知識管理系統面臨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要能連接不同的機器、收集分散在各處的各種型態資料,才能接下來進行的搜尋、過濾,或其它處理。面對大量的資料,適當地建立資料摘要(Metadata),對資料進行分類、摘要描述、記錄來源、定義,是進行知識管理的第一步。

‥處理層

處理層介於資料和使用者之間,串接企業邏輯,可能包括知識管理系統本身對資料存取的程式,或是其它企業應用的工具。這些工具可以累積知識,在協同工作中產生知識、擷取知識、組織知識、存取知識、使用知識,隨著知識管理系統的發展日趨成熟,加入應用系統中的工具範圍也將越來越廣,乃至包納企業所有的應用系統在內。

‥使用者介面層
知識管理系統比傳統的工具更須要一個整合的、一致的使用界面,將處理層中傳遞出來的各種資訊,簡要清楚地傳送給合適的使用者,這也就是所謂的「知識工作環境」。

  企業在導入知識管理時將會改變原來的資訊架構。可以納入更多的資料:各式各樣的格式、型態、來源;會增加更多應用幫助資訊的流通:分類目錄、協同合作、搜尋與擷取、尋找專家……等等;改變了使用者的操作界面:更個人化的方式、使用統一的Web界面。這些企業架構的因應改變,並不是一蹴可及,也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整體企業環境,而更須要逐步推行、逐步整合,並同時形成「知識導向」的企業文化,讓所有的人擁有知識、工作愉快。

知識管理能為企業帶來的效益

  顧問公司KPMG在其研究的報告中指出,企業導入知識管理後所獲得的具體效益分別是:協助企業作更佳的決策、對顧客的掌握度更高、讓企業對外在環境變化時的應變能力更迅速、讓員工學得更多技能、增加生產力、協助企業降低成本、協助企業增加利潤。但企業關心的通常是更為現實的東西,例如立即可見的改變、馬上可以產生的新營收、短期內出現明顯的節省成本等。而Arthur Andersen 顧問公司所提出知識管理可能帶來的效益是:激發創意、改善決策、更富彈性、更好的客戶回應。

  除了上述各家對導入知識管理所能帶來之效益的看法,在我們協助企業導入知識管理系統的實務經驗中,認為在系統面上當有更明確的成效可供參考。我們將其分類如下:員工參與的情形、員工的滿意度、知識增加的數量、知識的品質。

(1) 員工參與的情形:
在系統中可以透過統計員工登入系統的次數及頻率、貢獻文件或知識的數量、閱讀文件的次數、參與討論及意見交流的次數等進行統計,則可以透過明確的數字得知員工參與的實際情形。甚至可以分部門、專案等不同群組進行統計。
(2) 員工的滿意度:
滿意度較為抽象,並且屬於使用者的主觀感受,因此將建議以問卷調查方式,了解參與人員的普遍感受;在問卷上應包括簡單的尺度衡量,以及開放性的意見回饋。
(3) 知識的數量:
量化的知識分享數量是最直接可見的成效,根據資料建檔的數量做為評估,可以做為客觀的績效準則,甚至以分月、分週統計,鼓勵參與的員工共同追求更好的結果。
(4) 知識的品質:
系統中對各種文件、知識都具有評分回饋的機制,則可以透過分數的統計排行,了解系統中所收集的知識品質如何、對使用者而言是否有用、是否能為企業增加價值。

  依據報表與相關數字即可得實際使用與運作之狀況,可作為一個科學化的評量辦法,以清楚了解該項知識管理的績效如何,並且容易讓所有的使用者達成共識、具有共同的目標。

< 下集預告> -- 投資報酬率超過6倍的eLand eKM方案

© 1999-2002 eLand Technologies Co.,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