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演講

 

文化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 萬雄 主講

「台灣農作物生產之演變與未來展望」

記要

編輯室

編者按:萬博士為農業界元老、育種界的權威,對本省農業發展奉獻良多,對整個農業的演變過程也瞭若指掌。85111日萬博士應邀於種苗改良繁殖場演講「台灣農作物生產之演變與未來展望」,內容深入,分析精闢見裡,十分引人入勝。特將演講內容摘錄與共享。

台灣農作物生產概述

本省農業發展依農業經濟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:

    1. 1949-1965:在經濟改革年代,農作物生產以增產為主要目標。以糧食自給,特產外銷為主,並達成「農業培養工業」的政策目標。這個階段以稻米、甘蔗、香蕉、鳳梨等為主要重點作物。
    2. 1965-1980:隨經濟大幅起飛、農業科技的開發,新興作物如洋菇、蘆筍、洋蔥等為出口大宗之農產品;其他農作物生產量也達到最高點。
    3. 1980-現在:工業發展結果,農村勞力缺乏,工資上漲,成本增加,外銷競爭力減弱,農業生產漸趨衰退,農業結構發生改變。最近更因積極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ord Trade Organization, WTO),迫使關稅降低,大量之國外農產品進口,這一衝擊使台灣農作物生產又將發生更大的改變。

 

農作物生產結構的改變及其原因

()農作物生產結構的改變

1952年至1995年台灣農業年報中農、林、漁、牧總產值之比例變化中可明白看出:農產額由19521995在農業總產值上逐年降低,至1995年僅佔41.0%。 

 

1952

1972

1982

1995

68.6

51.7

47.5

41.0

6.5

5.5

1.5

0.2

9.5

16.7

21.0

24.5

15.8

26.1

30.0

34.3

 

()各種農作物生產之演變與原因

進一步討論各項作物在不同階段裡的演變及其原因

1.稻米:

    1952年開始政府鼓勵稻米生產,實施保價收購政策使稻米生產在1952-1972年之間達到高峰,隨著農業科技之進步,單位面積產值提高,栽培面積雖逐年遞滅,但總產量仍能維持,直至1982年推行稻田轉作政策後,稻米栽培面積及產量乃急劇下降。

2.雜糧:

    (1)甘藷:栽培之品種由飼料用逐漸轉成食用,10年前每年栽培面積維持在10,000公頃,年產量200,000公噸。

    (2)大豆:因政府提倡稻田轉作,鼓勵生產及保價收購措施,栽培面積在1990100,000公頃達最高峰,年產量350,000公噸,目前維持年產量300,000公噸;將來加入WTO後,預期將急速縮減。

    (3)花生:早期以油料用為主,1965年栽培面積60,000公頃達最高,年產量130,000公噸,目前則以鮮食花生為主,年產量80,000公噸,大陸轉口之花生量持續增加,對本省花生產業將造成不小沖擊。

3.特用:

蔗糖:早期實施“斤糖斤米”措施,鼓勵生產蔗糖外銷爭取外匯,19651980年為蔗糖生產之兩個高峰,其總產量分別為110萬及40萬公噸,隨後因國際糖價下跌,本省生產之蔗糖失去競爭力,以致一蹶不振。

4.園藝:

(1)香蕉:盛產時年產量20萬公噸,每年有30~40萬箱之香蕉外銷日本,近年來因東南亞及南美洲等熱帶地區生產競爭,香蕉外銷量減少不少,但本省由於位居較高緯度,產品具有特殊風味,仍受日本市場歡迎,目前仍維持有定量之外銷量。

(2)鳳梨:鳳梨因栽培技術之提昇及新品種選育,製罐用品種在1960-1971年達到生產最高峰,年產量350,000公噸,之後因國際競爭,本省之生產成本過高,栽培面積急劇縮減,目前由於市場需求之轉變,鳳梨栽培由過去供加工用改成鮮食及外銷用,自1985年後栽培面積又開始回升。

(3)葡萄:配合政策保價收購製酒葡萄,由於栽培期間用藥技術及改善灌溉設施,單位產量提高,在1994年達到最高年產量20萬公噸,目前由於葡萄酒開放進口及公賣局民營化等不利因素之沖擊,釀酒葡萄前景不甚樂觀。

(4)柑桔:1989年年產量達60萬公噸為最高量,目前栽培面積已止跌回升,多數供鮮食用及供應外銷。

(5)切花:切花以菊花、玫瑰、唐菖蒲為主,近年來栽培面積逐年上升。

綜觀影響農作物生產演變之主要原因可歸納成下列四點:

1.各項農業技術之研發及栽培管理技術之進步。
2.農業政策:如「保價收購」刺激生產,「稻田轉作」促進雜糧作物的生產。
3.生產成本增加:生產成本增加削弱外銷競爭力,造成如鳳梨、香蕉、蘆荀等外 銷作物栽培之衰減。
4.國際貿易競爭:如國際糖價持續低邇,使國內之製糖工業一衰不振。
農作物生產未來展望

(一)影響未來農作物生產的因素

1.生產條件的改變:

(1)勞工缺乏、工資上漲、成本增加、市場競爭力降低。

(2)環保意識抬頭,集約耕作方式轉趨省工栽培與永續農業(Sustainable  agriculture)

2.廉價農產品的進口及大陸農產品的走私。

3.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。

(二)農業生產之調整及因應策略:
1.停止生產:放棄競爭力弱之作物之生產,如大豆、菸草、王米等。
2.供需平衡:生活必需品如水稻、蔗糖維持供應量及需求量之均衡。
3.提高品質:外銷產品如花卉、柑桔、荔枝等力求提高品質,增加競爭力。
4.調節產品種類:選擇市場競爭力強,具外銷前途之作物。
5.調節保護措施:保價方式在加入WTO後勢必調整,放棄保價收購部份改以對地貼  補方式,如休耕救濟等貼補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