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務局造林業務

本文轉錄自林務局造林業務宣導錄影帶


  造林、保林是回饋自然的作法,森林是人們生活上必須的重要資源,只有造林才能加速完成森林覆蓋,讓珍貴的綠色資源得以生生不息。多年來林務局大力推動造林業務,在所有造林人的努力下,克服台灣惡劣的地形及氣候,讓幼小的種子從發芽成長到一株株的大樹成為一片優美的森林。十年樹木,可見培育不易。

  林務局轄下有8個林區管理處,分別為新竹、東勢、南投、嘉義、屏東、台東、花蓮與羅東林區管理處,其中設立了25個造林中心,以集約方式經營。目前在國有林地已經完成26萬6千多公頃的造林面積,民國71年至86年的造林面積如下表所示:

年度

總計造林面積(公頃)

年平均造林面積

(公頃╱年)

71-80

44707

4470.7

81-86

18949

3158.17

  主要造林樹種如下表所示:

針葉樹

闊葉樹

紅檜

台灣櫸

台灣扁柏

樟樹

台灣杉

光腊

肖楠

楓香

巒大杉

柚木

 

柚桐

 


尋找種源

  尋找種源是造林的第一步驟,在育林的經營上尋找並保留健壯良好的母樹做為種源是非常重要。母樹大都位於深山中,工作人員必須披荊斬棘在深山找尋母樹,採集種子,種子採集後,尚得依不同種類篩選處理。

林苗培育

  在播種之前苗圃內要先種綠肥植物,再予以翻新,整治成肥沃的苗圃。冬天剛過,工作人員將特別選出的種子撥撒在苗床,覆土後蓋上稻草或稻穀,以防雨水沖刷。對於較不易存活的樹種,就以容器或以袋植方式育苗。由種子發芽到成長成幼苗的過程中需要適時澆水、施肥、除草,防止病蟲害等。每個步驟都需造林人細心的照顧,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健康長大。速生育苗技術的開發是以少量的面積培育出多量的苗木,它縮短了傳統方法的培育時間,同時也縮短成本,可說是育苗技術的一大突破。幼苗長到標準規格後,必須加以疏拔,把不良的細苗淘汰而將優良的樹苗修剪,包裝以便運往造林地。

造林前之整地

  造林預定地在栽植前,必須以橫帶方式整地,以減低雨水涇流,減少土壤流失,同時也減輕工作負擔,方便機械操作,是較佳的整地方式。整地完畢後,就可以進行栽植的工作了,種一棵樹就像種下一個希望,造林人將植穴挖大挖深,然後小心翼翼的將苗樹種下。

造林後之維護

  台灣的氣候溫暖多雨,雜草蔓延的特別迅速,所以苗樹在栽植後還要不斷的割草,避免樹苗被雜草掩蓋,使樹苗有充分的成長空間。由於地形、氣候栽培等因素也會使幼苗枯死,所以必須加以補植。疏拔、修枝是造林之後的重要工作。疏拔是拔除畸形生長及過密的造林木,將形質優美具生長潛力的造林木均勻保留。修枝是鋸掉下枝,以育成通直圓滿無節的良材,如此留存的「優良木」才能得到充分的生長空間,使材質更為優良。為了促使林地成為岐異度較高的複層林,以提高林地生產力,及強化水土保持,必須在林地空間栽植耐蔭性的樹苗。造林工作是一種結合體力、心力及智慧的工作,本省的地理環境造林不易,病害蟲、鼠害、夏季豪雨、冬季的季節風等更增加造林工作的艱辛。


結語

  一切生物都有賴水才能生存,俗語說「青山秀水,窮山惡水」,山有森林的覆被,則潺潺流水,清可見人。若是童山濯濯,則一旦豪雨便山洪爆發,若久旱不雨又會造成缺水危機。人們擔心水庫缺水的問題,卻忽略森林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水庫。

所謂「防洪必先治水,治山首重造林」,明確的道出山、林、水三者的關係。森林可以調節氣候,涵養水源,使溪流夏不暴漲,冬不枯竭,水土得以保持,國土得以保安。森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然而,造林不易,對於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,我們應該心存珍惜。

綠,就是生機,綠,就是豐饒,唯有綠色資源永遠生生不息,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才能擁有舒適安樂的生活環境,為了延續大地的生命,大家一起來付出關心與愛心,使我們的森林更茁壯更茂鬱。


回林業方面之相關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