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環控農業的相關應用實例

6.8 植物工廠

  農業總是給人魯鈍的形象,這雖是偏見,但多少也有理由,因傳統 的「耕作」使人有不用大腦只靠體力的印象,想像中的農夫似乎是腳穿 膠鞋或赤足,整天渾身泥濘的在田裡勞動著,除了靠天吃飯之外,只靠 直覺和經驗來謀生,而且收入和辛苦的程度多半不成比例。一般人對農 業多半都有前述的印象,但也正因為此,在科技上可以且需要做的事一 定很多。農業的『企業化經營』與農業的『工業化生產』為現代化農業 應走的方向。

  不受任何約束,為求最大利益而活動的自由市場經濟原理在市場上 會汰弱留強,是產業有市場競爭力的原動力。一旦加入了 GATT/WTO 組織, 開放進口,降低保護的同時,自由市場經濟的機制必將汰弱留強,只有 較強勢的農戶才得以生存。農業採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乃勢在必行。


  欲求農業能達工業化生產,則作物的栽培過程需要加以制式化,一 切照手冊來,建立『人人都會操作』的農業。為此,有必要脫離太陽和 土壤,使栽培方法定量化、數值化,將農業從『直觀與經驗』的世界轉 變到『科學』的世界。


6.8.1 本省農業的問題

  自從人類有農耕以來, 農業是長久以來供給人們糧食的重要產業, 也是產業革命以前的人類的主產業。 農業人口在全人口中所佔的比率相 當大。 但產業革命後工業發達,自然吸收農業人口。隨著世界人口增加 與所得的增多, 為了以少數的農業人口來供應大量的糧食,農業生產技 術的提升成為必須的課題。 在先進工業國,由農業基盤的整備,農業機 械的發明, 化學肥料與農藥的開發以及品種改良等技術的革新,生產力 大為提高,農業技術也隨著工業的進步的腳步急速的發達起來。

  一般說來,先進國家農業生產力的成長率要比工業生產力的成長率 為高,但日本除外(如圖 1 所示)。 何以如此呢? 同是先進國家,為 何只有日本不行? 我們也正大步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,然而我們的農業 也陷入與日本相同的窘境;再加上農業零成長的政策導向,農業的處於 劣位成了絕對的事實。


圖1. 各國農業與工業生產力成長率之比較

  本省與日本之所以特殊的原因是農地狹小,每一農戶的平均耕地面 積前者少於 1公頃,後者則約為 1公頃強。農業對土地的依存性甚高於 工業,所以土地狹小的國家,其農業會比較劣位是當然的事。一樣是高 投資的機械卻不能作長時間大規模的利用,生產力比美國、歐洲諸國較 低,是可理解的。日本的農業生產力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或歐洲共同組 織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,本省則更低於此比率。多年來以農業扶持工 業的政策導向再加上工業的確實爭氣,農工之間的差距就日益加大了。

  針對這些問題,農政單位採取了一貫的保護政策,如由政府保證農 產品價格,限制農產品的輸入等。確實,農業的生產力較低,或農產物 供給過剩時,有必要採用保護的政策,這是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 有可能的共通現象。但是,農業需要永遠在保護傘下才能圖存嗎? 如不 求在適當時機移向自由經濟的話,保守因循的結果,農業的體質將永遠 虛弱。

  針對體質虛弱的農業,其前途該如何? 眾說紛紜,但可歸納成三類 說法:第一種是說農業關係著生存基本的「食」,為了準備「有事時」 不會匱乏,就是不管保護費用要多少,必須提高自給率。這種主張頗有 問題,如果是為了絕少會有的「有事時」而防患於未然,不如養成一旦 「有事時」能夠自給的「潛在力」不是更好嗎?

  與第一種說法正好相反的是主張農業要即刻完全自由化,較差的便 必須拋棄。與其繳高額保護費,買貴的糧食,又被外國限制輸入,不如 自由化較乾脆。此說猶如清涼劑使人爽快,從國際經濟的角度來看也是 有理的。可是稍嫌操之過急,因為如果真的即刻全面自由化,恐怕許多 的農、畜產品會崩潰,水果和特用農作物等也會相當危險。持此說的人 ,多少有打算讓市場崩潰,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理。

  想辦法加強農業的競爭力是第三個方案。先進國由於農地規模廣大 ,技術革新的收益也大,所以應使農地的規模擴大,其作法如減少農業 人口並增加借地農 (即肯把田地出借的農戶) ,使得每一農戶的平均耕 地面積能加大。此理論或許適用於他地,但在本省與日本均不適用,本 省的特殊性是不但面積狹小,且地形起伏不平,很難有較廣大的耕作面 積。所以再怎樣地做品種改良,投入化學肥料和農藥,努力機械化,卻 因受土地限制而有著生產力的上限。就算擴大農業規模,現實上也有種 種困難。設有農戶肯出借農地,在小片土地分散在各地的狀態下,根本 無法提昇生產力,須在相接連的某一地區上有多數農戶肯決心離開農業 ,不然根本無法實行大規模化。問題是由於地價暴騰,農家自是不肯輕 易拋棄土地。代耕中心的出現,充其量僅是提高農機的使用率,在產量 與生產力的提高上效益不彰。


6.8.2 植物工廠的時代意義

  以上的論點是由本省的農業問題為出發點,現在,再放眼天下,從 全球之人口問題出發,來審視植物工廠的時代意義。英國學者馬爾薩斯 (Thomas Robert Malthus) 在 1798 年出版的『 人口論』 (Essay on Population) 中預言,人類所需要的食物與大地所 能供給的糧食會愈來愈不成比例, 結果是造成更多的饑饉、貧窮、疾病 、死亡與社會解體。

  保羅•甘迺迪 (Paul Kennedy) 在『迎向二十一世紀』(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) 中提到,馬爾薩斯的預言並未成真的主要原因 有三:一是向外移民,光是自1814年至1915年間,英國就有二千萬人移 民海外,使得人口壓力大幅減少。二是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所累積的效 果。此些技術包括:輪作、育種技術、農地管理、馬鈴薯的引進及栽種 、沼澤地的開闢、農耕新技術與運銷管道的改進等,後世稱之為『農業 革命』。第三就是工業革命的技術突破。以機器代替手工,以蒸氣、電 力取代人力、畜力的結果,造成英國生產力的大幅提高。工業革命與強 調理性探討的科學革命,共同創造出經濟成長與技術突破的良性循環, 人們終能免於馬爾薩斯所深以為憂的可怕噩運。

  今天,我們仍然面臨著幾乎相同的問題,只是情況更為嚴重。在馬 爾薩斯的時代,全球約有十億人,到了1990年,全球人口總數高達五十 三億。雖然,全球糧食生產仍然持續增加,但成長率愈來愈低為不爭的 事實。亞洲地區在1965年代推行『綠色革命』所創造的奇蹟已成了強弩 之末,過度施肥與施藥造成地力衰減與新病蟲害產生等,都是農業減產 的主因。別忘了目前的地球尚有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暖化(Global Warming) 、熱帶雨林的喪失、表土流失、海平面上漲淹沒耕地、環 境污染等打擊農業的問題。

  1960年代的農業技術似乎都不太管用了,但人類仍需不斷提升農業 生產力以餵飽全球人口,因此須考慮的是要如何技術革新,使得單位面 積的產量能大幅提高且對地力之損耗及環境之污染達最小,以確保農業 之永續發展。在新的農業革命進展的同時,還要能夠導入自由經濟市場 的機制,以留下較強勢的農戶。究竟有無如前所述的農業呢? 其實這不 外乎就是選擇「植物工廠」。日本植物工廠學會第一屆會長-高汁正基 稱之為「農業的第四選擇」。


6.8.3 植物工廠的時代意義

  1. 可提昇農業的生產力

      提昇農業生產力可協助解決糧食問題。植物工廠在土地狹窄、地力貧瘠或氣候條件較差的地區來說具 有特殊的意義。對本省的農業亦然,因為我們很難像美國那樣 在廣大地面用機械化來提高勞動生產力。在狹小的土地上,用 高度環境控制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勞動生產力是最好的 選擇。從水耕栽培到植物工廠,然後再跟生物技術結合的方式 就是邁向21世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策略。組織培養苗以立體栽培架在環控室內生產,單位面積產量大,產值高是大家熟知的。日昇公司在1998年建立的蝴蝶蘭小苗栽培植物工廠每平方米栽培1900株小苗的高產能是一般溫室的17倍以上,其關鍵就在立體化栽培。

  2. 有望做寒冷地、不毛地的農業

      加拿大、蘇聯、北歐等寒冷地或寒冷期,中、近東及非洲的沙 漠地帶,如用一般的栽培方法是不可能或很難的。寒冷地的溫 室栽培須費很大的能源(燃油)成本,沙漠地則受自然環境的限 制就是有充分的水也難栽培。但如電力成本便宜的話,完全控 制型植物工廠便能發揮效用。尤其要解決森林被濫伐、土壤沙 漠化,時常在旱魃為虐,而政府卻束手無策的非洲窮國的飢餓 問題,也許只能靠"它"了。有望做寒冷地、不毛地、地下、海底與太空中的農業,進一步協助解決糧食問題

  3. 可生產高品質作物

      在最適當環境下栽培植物 (菜蔬) ,植株體內一般的維他命 或微量元素的含量會增加,可提高營養價值。但是環境條件、 作物生長階段與營養價值的關係,目前對大多數作物尚無法完全加以定量化 ,是今後的研究課題。可定量定期生產高品質作物之後才可進行 生產規劃,才可做到農業生產工業化與農業經營企業化。

      筆者之母系,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生物資源工程系, 開發成功的單果串番茄生長系統即為最典型的代表。 在該系統中使用日光配合人工光源,由植物所接受的總光量, 可預估蕃茄之產期、產量與品質。


  4. 作業環境良好、有省力化的可能

      作業環境良好、有省力化的可能,可吸引年輕人回歸農業。農業本是冒著寒冷褥暑的重勞動,跟一般上班族在有冷暖氣機 /中央空調的大廈中快適地工作,兩般情況大有逕庭。可是農 業從事者也有主張在舒適環境中作業的權利吧! 因工作環境惡 劣導致不少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或拒絕嫁到農村是毋庸多言的 事實,又在社會趨向高齡化的今日,良好的作業環境且兼顧省 力化是很重要的。


  5. 能供給無農藥的新鮮作物

      在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廠裡,由於與外界隔絕,使用的培養液也 經紫外線殺菌,所以植物比較不會受病蟲害感染,其對病蟲害 的抵抗力也增強,是以可做完全無農藥的生產,當然完全沒有 農藥殘留的可能,鑑於農藥大量使用的現狀,無農藥栽培的作 物有很大的經濟價值,是對環境無污染的永續農業。又如在市郊生產的話,更具有可供應最 新鮮的蔬果給消費者的優點。


  6. 沒有連作障礙

      土壤栽培的最大問題之一是連作障礙。植物工廠因採用水耕栽 培,所以在同一場所把同一作物連種幾回也可以,亦不會因天然災害而中斷生產。此優點或許 就是可以把農業從根本上改革的主因。

  植物工廠負有「農業工業化」的任務。將農作物在「工廠」內 ( 不 管是用陽光或人工光線照射 ) 像製造工業產品那樣的生產出來。這是可 以節省土地的技術革新, 這在像美國那樣大規模化的農業地帶施行,不 如在像本省耕地面積小、人口又過密的地域實施來的較有效用, 因已用 大規模機械化達成高生產力的地方,對植物工廠的必要性沒有那麼迫切。

  再說植物工廠有可能給開發中國家的農業帶來光明的希望, 尤其是 最貧窮,常鬧饑荒的國家。因為他們可能是為了工業化或軍事化搾取農 業,加上因農業基盤整備的延誤或缺乏資源,導致生產力非常低,偏偏 農業是受土地的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,所以比工業更難於行技術轉移。 把在先進國家中開發的優良品種直接移入開發中國家還是不行的,當初 「綠色革命」所以歸於失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。另一方面,似工業技術 般容易被制式化的植物工廠,在開發中國家的人也容易學習。

  植物工廠是在設施(工廠)內,不受自然環境左右、定期定量生 產的系統,所以技術完成之後容易移轉給開發中國家應用。又開發中國 家往往其能源較為價廉,對高耗能的植物工廠更為有利。


6.8.4 植物工廠的定義

  植物工廠的定義可歸納如下:

    廣義:在一定生產管理下的全年無休的植物生產系統
    狹義:在完全人工環境下的全年無休的植物生產系統

  廣義的植物工廠除包含狹義者外,尚包含高度環境控制的太陽光利 用型系統(精密溫室)。植物工廠的廣義定義包含了廣大範圍的生產設 施,譬如:豆芽菜,蘑菇,蘿蔔嬰等的生產工廠,半自動控制的溫室水 耕系統,種苗繁殖系統或人工種子生產等的生產系統等均屬之。

  說到工廠生產時,有二個前提:一個是從自然界妨害的解放,可以 不管寒暑且風雨無阻地進行與在自然環境中生產截然不同;再者,工廠 生產可預先明確地決定好生產流程,並做好作業分析,也就是說對象的 輸入輸出特性皆可定量的掌握,甚麼樣的操作會產生甚麼樣的輸出是可 以預期的。只要做好操作的作業手冊,按部就班誰也能夠生產。

  由此點看,理想的植物工廠是生長那些環境條件與作物生長關係已 明確地量化的植物,在一定的人工環境下栽培的完全控制型系統。工廠 生產以生長快速又高價格的作物較適合,就資料蒐集來說,須要生長過 程較單純,葉面積較大的比較好,所以非結球生菜中的一種沙拉菜恰好 可符合這些條件,因此做為葉菜類的代表。除了沙拉菜之外,果菜類的 甜椒,根菜類的蘿葡嬰(二十日蘿葡)等,皆為代表。豆芽菜或蘑菇類 不行光合作用,所以生長程序容易定量化,是另一類代表。

  蘿蔔嬰或水芹等的生產工廠通常為了植株體的綠化而使用陽光。世 界上首先成立且成績輝煌的植物工廠當推丹麥的克里斯天仙農場,其水 芹的一貫自動生產系統的實用化非常成功。與此相似的系統在日本有多 家蘿蔔嬰生產工廠中,海洋牧場因自動化程度最高而有名。此場用暗處 發芽,軟白栽培,等莖長 10cm ,再在明亮處使雙葉綠化。從播種到收 穫包裝約 1週左右。

  其他尚有芫荽的水耕栽培,在過去幾乎無產量的夏季也因使用了遮 光與培養液冷卻的技術,使得相當穩定的周年生產也成可能了。同時因 環境條件與培養液條件皆由微電腦控制,所以能夠做確實的生產管理。 由於溫室及水耕栽培的結合,日夜間冷暖氣及培養液冷卻的實施,使得 較高程度的環境控制為可能,廣泛範圍的蔬菜、花卉將可做周年生產。


6.8.5 植物工廠的種類

  植物工廠依使用光源的不同可分成"太陽光利用型" (簡稱太型) 與 "完全控制型" (簡稱完型) 與綜合型三種。完型不僅使用人工光源,連溫度、濕 度、二氧化碳濃度、培養液等,凡對植物生長有影響的主要環境條件, 都以人工來控制,所以可以說是理想的植物工廠,但在現實上有能源成 本(Energy Cost) 的問題,必須設法降低成本。太型是水耕栽培法的延 伸,在夏季如何降低設施內與養液的溫度是最大的重點課題。

  太型及完型雖然同是植物工廠,但在基本精神上仍有很大的差異。 太型會受到不確定要因-太陽光的決定性影響,此點與傳統上的農業生 產一樣,即對天候與收穫量不能夠有正確的預測與控制且栽培者的直覺 與經驗通常對生產結果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。反之,完型可以根據定量 測定過的栽培技術知識 (know-how) 做計畫生產。

  太陽光利用型(簡稱太型)植物工廠,事實上即為高精密環境控 制溫室的延伸,可是既然說是 "植物工廠" ,首先便必須能克服夏天的 酷熱,這在乾燥地帶較可簡單地達成。在乾燥地區可以使用風機水霧法 (Mist and Fan) , 或風機濕簾法 (Pad and Fan) 等冷卻成本低廉的 蒸發冷卻設備,但在高溫高濕的台灣,多種降溫方法的併用為必需的手 段。選擇耐熱品種通常是第一步,遮蔭次之,再輔以前述的各種蒸發冷卻方法, 仍可達到全年生產的目標。由於高溫時的溼度多半在50%左右,蒸發冷卻方法仍然有發揮功效的空間。

  太型植物工廠的次要問題是環境控制需做到甚麼程度。控制的環境 因子愈多,諸如包括了加溫、降溫、補光、二氧化碳濃度、施肥等,增 加越多越接近完全控制,但成本問題又不能不考慮。控制要因增加越多 、成本越高,然而是否可得相對的產量的增加呢? 所以需對照生產成本 來考慮究竟要控制到何種程度方稱合理;此點通常需要以實驗來確定。 整體而言,只增加有效的控制要因才是上策。綜合型為前述兩型之折衷。


6.8.6 植物工廠、水耕栽培、環境控制與生物技術

  植物工廠、水耕栽培、環境控制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有深度的意義。 水耕栽培、環境控制與生物技術都是人工的技術。水耕栽培使作物生長離開 土壤,避免地力損失、連作障礙等弊病。另外的好處是方便自動化,且養液可循環使用更可方便隨時監控。



  環境控制則旨在將最佳生長條件定量化後創造作物生長 之最適環境。


  與生物技術結合則主要是有關基因的改變或篩選的技術。生物生長是 與基因和環境息息相關的。


  基因和環境就像『先天』與『後天』一般關 係著生命發展的成敗。所以植物工廠需與水耕栽培、環境控制與生物技 術相結合。

6.8.7 植物工廠的必要技術

基本技術生長的定量化和生長促進
共通技術 系統的設計
水耕栽培技術
移動栽培技術
密植栽培技術
各式自動化技術
保溫斷熱資材的選定與利用
完全控制型光源與照明設計
最適當的空調設計
太陽光利用型與綜合型
最適當的控制技術
熱線吸取、反射資材的開發

6.8.8目前發展植物工廠的瓶頸

  初始成本高與能源負荷大為目前發展植物工廠的兩大瓶頸,硬體建設的成本雖較高,但使用壽命長,風險低的優勢,如果能採立體化栽培,當栽培層數達到某一規模,單位面積的產量大增之後,硬體建設的年折舊成本與單位產品的能源負荷就不再是高不可攀了。   監控管理技術層次高,強調系統整合等是優點也是缺點,此些因素使得現階段植物工廠的發展需要技術性人員的參與,而非傳統農民所能單獨從事。植物工廠的成功可吸引具技術背景的年輕人回歸農業生產。


6.8.9 結語

  植物工廠的問題只有一個,就是成本。初始成本與操作成本均高,但也可以是高獲利。大略地說,在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廠生產蔬菜,一般以葉菜類較合算。因為葉菜類的生產周轉率較快 ,且價錢較高,除了根以外都可吃這點也較有利。果菜類一般地光飽和 點較高,又須丟棄莖葉,所以較浪費,依現狀來說,果菜類應以太陽光 利用型植物工廠來生產。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廠生產花卉則應以小、中苗階段或特殊目的 為宜,譬如嫁接苗的癒合養生與花期調節等。

  在生產成本中,電費的比率確實很大,通常占操作成本的 50% ∼ 60% ,用電量中照明與空調的比例約為 2:1。若能有廉價電源與效率高 、光質佳的人工燈光,且配合選擇成長較快、具高經濟價值的植物,植 物工廠將更為吸引人。

  選擇適合在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廠栽培的作物應具有體積小、單價高、栽培期短、省工、可採水耕栽培等特質。由於完全控制型植物工廠內的天候可與外界不同,可栽培非當令蔬菜,採逆勢操作方式,可全年生產,可定時定量供貨等操作模式,提供管理者在計畫生產與銷售上很大的彈性,譬如掌握物以稀為貴的基本原則,當可掌握獲利的契機。   

  植物工廠是接在露地栽培、設施園藝、水耕栽培等依序發展之後的 終極技術,也可依此稱之為「第四農業」。其不僅技術上可行,更可以 有經濟上的實質利益,所以值得去追求這第四農業。

  植物工廠的最終目標是想要生產某種蔬果, 只要按下某指定按紐, 該工廠便能完全自動地實施適當的環境控制, 並定時定量的生產高品質 的該指定蔬果。 也許離這樣的時日尚遠,也許根本是天方夜譚,可是植 物工廠確實值得作為 21 世紀的「農業的第四選擇」。


6.8.10 參考文獻

  1. 方 煒. 1993. 發展本土化精密溫室與植物工廠之可行性分析.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. 計畫編號:NSC 82-0409-B-002-028.
  2. 蔡尚光. 1990. 植物工廠. 淑馨出版社.
  3. 高汁正基. 1987. 植物工場入門. (日文)
  4. Kennedy, P. 1993.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. 中譯本名稱:『創世紀』, 天下雜誌社.

實驗室網頁